文章来源: 上海彤程公益基金会 发布时间: 2022-02-25 17:30:58 点击次数: 次
2021学年秋季学期,课程先后邀请了巴斯夫全球先进材料及系统研发总裁楼剑锋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杨阳,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鲍哲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李玉良、俞书宏、成会明、范守善、江雷,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共12位主讲人进行了精彩的报告,每场报告吸引了近200名师生莅临现场,单场线上收看人数最高可达40万人次,总计线上收看人数约200万人次。
楼剑锋 ¦ 材料科学创新之道
2021年9月24日,“彤程材料科学论坛”首讲开启,巴斯夫全球先进材料及系统研发总裁楼剑锋博士作题为《材料科学创新之道》的报告。楼博士从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为人口不断增长、资源短缺、人类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入手,强调了材料创新的重要性。新材料产业存在从创新到产业化周期长、投入大、回报缓慢的巨大挑战,如何快速实现新材料从材料创新到落地生产需要整个材料行业的协同创新。楼博士在报告中分享了巴斯夫如何在材料创新领域之一—可持续性发展领域保持领军地位,以及未来也将持续在绿色环保材料、生物基材料、可降解材料、可回收材料等领域扩大研发投入。此外,为加快材料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巴斯夫将在促进协同创新方面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搭建材料创新平台并不断推进材料科学领域的创新。
楼剑锋博士作题为《材料科学创新之道》的报告
新工科背景下的新材料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
2021年10月23日,课程依托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新材料分论坛邀请6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作“新工科背景下的新材料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主题报告。杨阳教授作了题为“基于近红外材料的有机光伏技术”的学术报告。他分享了自己课题组在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最新进展,特别强调学科交叉对开展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认为材料科学研究需要在众多学者的相互配合与交流下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鲍哲南院士作了题为“受皮肤启发的有机电子器件”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自己关于可交互电子设备的研究进展,她分享了从人体皮肤材料所具有的特性所获的启发与思考。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作了题为“范德华异质结构材料”的报告,重点介绍了如何构筑新型的范德华异质结构二维材料实现新奇的物性和功能。李玉良院士作了题为“二维碳石墨炔:面向能源的新兴材料”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制备大面积石墨炔,以及构筑石墨炔基复合材料实现在催化和能源领域的应用。王华明院士作了题为“面向重大装备的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的报告,他强调先进制造能力是国家工业综合实力的标志。俞书宏院士作了题为“可持续材料的仿生设计、合成与未来”的学术报告,分享了自己关于材料仿生合成的最新进展,强调可持续材料以及仿生性研究对新材料发展的重要性。
左上到右下依次为:杨阳、鲍哲南、Konstantin Novoselov、李玉良、王华明、俞书宏
成会明 ¦ 新材料与碳中和
2021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研究员成会明院士作题为《新材料与碳中和》的报告,指出新材料对碳中和具有关键支撑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等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材料。在能源革命的大环境下,各国都将新材料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积极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发展,中国的新材料研究与开发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成院士指出材料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材料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新材料及相关技术则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成会明院士作题为《新材料与碳中和》的报告
王恩哥 ¦ 架起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铁索桥”
2021年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广东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作题为《架起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铁索桥”》主题报告。王恩哥院士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阐述了材料的重要性,提出“谁掌握了材料,谁将掌握未来”;同时介绍了广东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理念及定位、重点发展方向和代表性成果。针对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何跨越“死亡谷”、搭建“铁索桥”,王恩哥结合实验室建设经历与现场师生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课程的精彩内容引发参会者热烈讨论,王恩哥院士结合自身求学工作经历鼓励现场青年教师和学生要在年轻时打好基础,下大力气做好“从0到1”的事情,完成知识的“原始积累”。
王恩哥院士作题为《架起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铁索桥”》的报告
范守善 ¦ 碳纳米材料的研究与思考
2021年12月10日,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范守善作题为《碳纳米材料的研究与思考》主题报告。范院士从纳米科技兴起的背景入手,讲述了当前制备纳米材料与结构面临的挑战,并指出材料和装备在现代智能产业的结构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材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范院士特别提出,在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要注重成果先进性、制造可行性、市场机遇以及转化主体,要政金产学研相结合。他认为科学研究是将金钱变成知识(科研机构),而技术创新是将知识变成金钱(产业界),因此,科研成果产业化需要政府投入、政策引导、金融助推,多方协作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
范守善院士作题为《碳纳米材料的研究与思考》的报告
江雷 ¦ 原创科研选题的三个层面和八个方向
2021年12月17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作题为《原创科研选题的三个层面和八个方向》主题报告。江院士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大量的案例阐释了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科研创新的实质和类型、科研创新选题思路和具体途径,引人深思。江院士提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科技改变生活,希望大家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他指出,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创新科学问题、实事求是和寻找自然规律。他以毛泽东的科学发展观“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为例,提出了原创科研选题的三个层面和八个方向。江院士认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要基于三个层面和八个方向这两种维度去探寻自身科研创新的突破点。
江雷院士作题为《原创科研选题的三个层面和八个方向》的报告,左上到右下依次为:张锦、江雷、课堂现场
王中林 ¦ 从微纳小能源到蓝色大能源-纳米发电机从“0-1”的发明与发展
2021年12月24日,中科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作题为《从微纳小能源到蓝色大能源-纳米发电机从“0-1”的发明与发展》主题报告。王院士从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已经由聚集形供电向分布式、多元化、符合熵增的方向发展的现状入手,向大家讲解了压电效应、摩擦发电的机理,以及从原子、电子层面上讲述了界面电子转移的规则和原理。重点介绍了一个从0到1的发明:纳米发电机。它不但能够提供物联网中的分布式能源,同时也有可能来收集海洋中的“蓝色能源”,为“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报告精彩内容引发参会者热烈讨论,与会同学就麦克斯韦尔方程组的拓展事项、好的研究方向如何做好1到N的问题与王院士做了进一步探讨。
王中林院士作题为《从微纳小能源到蓝色大能源-纳米发电机从“0-1”的发明与发展》的报告
本学期每场报告均由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张锦院士主持并致欢迎辞,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就报告相关内容与主讲人进行热烈交流和讨论,张锦院士为主讲人颁发“彤程材料科学论坛”授课证书并合影留念。
张锦院士为主讲人颁发“彤程材料科学论坛”授课证书 彤程材料科学论坛简介 课程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响应新工科建设需要,围绕工程科学技术创新和战略管理创新,邀请各界名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交流报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深度理解产业技术前沿和市场趋势,引领材料相关领域科技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人才。